


国营枫阳机械厂建厂初期召开工业学大庆动员大会十大股票配资公司,厂运输科大车班的师傅们也在现场参加会议
在贵州国营枫阳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枫阳)建厂初期,每一袋水泥都凝结着建设者的血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贵州,工业基础薄弱,水泥实行严格的计划供应。每当省里的水泥指标批下后,厂运输科大车班就必须与时间赛跑——超期作废的规定,让每次运输都成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
在贵阳水泥厂,排队两三公里的车队要等候一两天;到水城水泥厂,排队的汽车连绵四五公里,仅有两个装车位让等待变得更加漫长。有位老师傅回忆,在都匀水泥厂曾苦等五天四夜,驾驶室都成了移动的家。
“车队每20分钟挪动一次,说‘抢运’一点也不为过。”老司机们至今记得,若未及时跟上,后车便会抢先,所以不论白天黑夜,一天24小时,司机时刻不能离开驾驶室,因此,吃饭、休息、避暑、御寒都成了问题。盛夏的驾驶室如蒸笼,铁皮顶棚烤得烫手;严冬车厢变冰窖,司机们裹着棉大衣仍冻得发抖。干粮吃完就饿着,水壶见底便取用山涧水。最难熬的是休息,司机们说:饿一顿两顿还能扛过去,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受不了,更何况还要安全地把水泥运回去呢。如果一次去十辆八辆车,司机们就可以两班轮流休息,情况会稍好一点。
载满水泥返程才是真正的考验。黔地冬季阴雨连绵,挡风玻璃结冰的速度总快过刮雨器摆动。危险路段上,司机们探出大半个身子辨路,防滑链在结冰路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每小时五公里的时速下,紧握方向盘的双手早已麻木,但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
“运一趟瘦五斤”是老师傅们的玩笑,更是那段岁月的勋章。令人动容的是,这群汉子从不向家人诉说艰辛,却在车队里结成过命的情谊。没有动员令,不需讲条件,只要任务下达,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就是最坚定的回答。
这支队伍就是当年枫阳机械厂运输科的大车班。先后加入这支队伍执行过艰苦任务的有20多人,其中95%都是从部队转业来到工厂的。他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他们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尽快把枫阳机械厂建设好,尽快把“三线”建设好。枫阳机械厂的史册上有他们光荣的一页!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